菌核病是獼猴桃果實的三大病害之一。
在潮濕季節(jié),腐爛的花組織保持柔軟,其上滋生有白色菌絲體,這些菌絲體通常聚集成直徑1-3毫米的緊密結狀,并可能會變黑變硬形成菌核
病變很少發(fā)生在潔凈、裸露的果實表面,而通常是集中出現(xiàn)在有病蕾或花器碎屑(特別是衰老的雄蕊和花瓣)附著的果實表面,或容易使水滴滯留的果實與果實/葉片/葉柄/果柄相挨的部位。
在氣溫25~30℃時的雨后很容易爆發(fā),初期在花器殘體附著點病菌孢子萌發(fā),從果面氣孔侵染果皮果肉組織,形成黑色或深褐色小點;高溫高濕下,病菌繁殖很快,花器殘體下的病斑小點在一夜之間可以使果肉出現(xiàn)小米粒到黃豆粒大小的褐色腐爛的軟組織斑,異味不明顯,病斑中心可有褐色或水狀汁液滲出;1~3天果實鄰近花器殘體的組織全部腐爛,重者可深達髓部。
休眠期全園(地面、植株、道路及周邊草叢)大劑量噴施石硫合劑徹底清園。
在開花中期到花瓣脫落期施用二甲酰亞胺類殺菌劑異菌脲(撲海因)和乙烯菌核利(農利靈)、苯并咪唑類殺菌劑苯菌靈(此時正是子囊孢子降落、花組織遭受侵染的高危期)。
某些產季,在開花晚期至花瓣脫落早期一次性徹底施用就足以防治病菌在衰老花器組織腐生。可是,在潮濕季節(jié),有必要在花期間和花瓣脫落后額外噴施。
(獼猴桃果園基地)
遺憾的是,灰霉菌已經對用于防治核盤菌的殺菌劑(二甲酰亞胺類和苯并咪唑類)產生了抗性,所以,為避免灰霉菌抗藥性的進一步發(fā)展,只有在必要時才噴藥防治核盤菌,也就是只有在果園有菌核病病史且預報花期天氣潮濕時才對核盤菌用藥。
圖文原創(chuàng):可豐鄉(xiāng)田獼粉圈,轉載請注明出處,如有版權問題請聯(lián)系18030405084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