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獼猴桃研究特征與演進比較 背后的數據說明我國獼猴桃產業(yè)將后來居上

mihoutao 2023 年 1 月 6 日04:29:59中外獼猴桃研究特征與演進比較 背后的數據說明我國獼猴桃產業(yè)將后來居上已關閉評論59 views閱讀模式

中外獼猴桃研究特征與演進比較,我國在獼猴桃研究領域科研文章的數量和質量不斷提高,背后的數據說明我國獼猴桃種植面積和科研人員和經費的投入都在不斷增加,隨著逐步積累,必將實現從實現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支撐我國從獼猴桃大國到獼猴桃強國的轉變。

四川紅心獼猴桃

(四川紅心獼猴桃

獼猴桃又稱奇異果,隸屬獼猴桃科(Actinidiaceae)獼猴桃屬(Actinidia Lindl.)。我國是獼猴桃的原產國和最大的生產國。據FAO統(tǒng)計,2019年我國獼猴桃產量達219.67萬t,比2000年增長了134.67萬t,年均增長率14%。但與世界其他獼猴桃主要生產國家相比,我國的單產很低。FAO數據顯示,2019年我國獼猴桃單產為12.03t/hm2,僅為新西蘭的32%、希臘的43%、伊朗的44%、美國的45%、意大利的57%,排名世界第17位。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國獼猴桃生產技術水平與其他國家的差距。因此,有必要對中外獼猴桃科學研究進展進行對比分析,發(fā)現異同,找準差距,進而提出促進我國獼猴桃科研發(fā)展的對策,以期通過科技進步來促進國內獼猴桃生產效率的提高。

論文與專利是研究成果的重要表現形式。由于論文數據可得性強、結構化和標準化程度高,文獻計量常被用于某個學科領域的研究進展分析?,F有研究中,多位學者對國內或國外獼猴桃論文做了翔實的文獻計量研究。張毅等、方健等、朱長菊等分別對1994—2004年、1979—2005年、2004—2013年CNKI數據庫收錄的獼猴桃文獻進行計量,研究相應期間國內研究進展情況。廖光聯(lián)等運用CiteSpace軟件對CNKI數據庫2001—2019年獼猴桃相關的碩博學位論文進行可視化分析,展現該時期國內研究的熱點及趨勢。朱長菊等基于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數據庫,對2004—2013年間SCI-E收錄的獼猴桃論文進行文獻計量,分析該期間國外研究的發(fā)展趨勢及期刊、學科、機構等特征。雖然學者對國內外獼猴桃論文開展了大量研究工作,但仍存在以下缺憾:樣本多局限在某一固定時間段內,缺少對獼猴桃研究整體發(fā)展歷程的全面刻畫。此外,多集中于對國內或國外的獼猴桃文獻分析,鮮有把國內外聯(lián)系起來進行系統(tǒng)性對比分析,難以反映國內外獼猴桃研究的差異。最后,現有研究更多采用計量統(tǒng)計方法,基于知識圖譜的可視化分析相對較少。為彌補上述缺憾,本文在以下方面做出改進:首次對有文獻記錄以來(國內1957年起,國外1927年起)至2020年中外獼猴桃文獻進行全面梳理和發(fā)展階段劃分,樣本包含CNKI和WOS核心合集獼猴桃相關全部論文;對比分析中外獼猴桃論文的規(guī)模、趨勢、學科、機構、熱點與前沿,發(fā)現中外研究現狀特征、演化進程的異同之處;使用基于可視化技術的科學知識圖譜分析方法,構建中外獼猴桃研究的機構共現網絡圖譜、關鍵詞聚類圖譜、突現關鍵詞圖譜,更加直觀、清晰地反映中外獼猴桃研究狀況。這將有助于學者更好地把握獼猴桃研究進展與未來趨勢,為進一步促進我國獼猴桃科研工作開展和產業(yè)發(fā)展提供借鑒。

四川獼猴桃采摘

四川獼猴桃采摘)

數據來源

本文數據來源分為國內和國外兩部分。國內數據來源于CNKI數據庫,以篇名包含“獼猴桃”為條件,搜索1915—2020年的全部中文期刊,發(fā)現最早的論文出現在1957年,因此中文文獻研究的有效時間段為1957—2020年,得到論文9723篇。國外數據來源于WOS核心合集數據庫(含CSI-Expanded、SSCI、A&HCI、CPCI-S、ESCI),為使數據更好地反映國外學者的研究,在選取篇名含“獼猴桃”的同時去除中國作者的發(fā)文,即以“TI=(kiwi or kiwi-fruit or kiwifruit or kiwifruits or actinidia or aainidia or actinidiaceae or Chinese gooseberry or actinidine) not TI=(brown kiwi) not AD=(China)”為高級搜索條件,對1900—2020年的全部語種中類型為“Article”的文獻進行搜索,發(fā)現最早的論文出現在1927年,因此國外文獻研究的有效時間段為1927—2020年,得到論文2493篇。此外,本文對外文文獻關鍵信息的大小寫、機構名稱縮寫進行統(tǒng)一處理,如“UNIV AUCKLAND”統(tǒng)一成“Univ Auckland”,“New Zealand PFR”統(tǒng)一成“New Zealand Inst Plant & Food Res Ltd”,以減少軟件識別過程中因英文大小寫、全稱和縮寫不同而產生的誤差。

研究方法

科學知識圖譜是通過把科學計量常用方法和可視化技術相結合,將復雜科學知識發(fā)展進程、整體知識架構及其結構關系通過可視化圖譜展現出來的一種現代理論。相比傳統(tǒng)文獻計量方法,科學知識圖譜的可視化分析具有更好的直觀性和可讀性。CiteSpace是陳超美教授專為科學文獻的全過程分析可視化所設計的軟件,它支持多種類型的文獻計量學研究,包括協(xié)作網絡分析、共詞分析、作者共引分析、文獻共引分析以及文本和地理空間可視化分析。本文運用CiteSpace 5.7.R1版本軟件,主要方法和指標說明見表1。

圖片

圖片
圖片
kiwifruit

中外獼猴桃研究現狀比較

圖片
規(guī)模與趨勢

從中外獼猴桃論文的時間分布看(圖1),發(fā)文數量隨時間發(fā)展整體呈現上升趨勢,據增速不同可劃分為3個發(fā)展階段:1980年以前是起步探索階段,特征是中外發(fā)文量均較小。國內CNKI收錄的首篇“獼猴桃”相關論文出現在1957年,直至20世紀70年代末,年均發(fā)文量1.6篇。此階段我國獼猴桃還沒有形成產業(yè),僅有分散小面積的栽培,國內相關文獻也較少。國外WOS收錄的首篇以“獼猴桃”為題的論文出現在1927年,國外學者開始對獼猴桃研究的零星探索,年均發(fā)文量1.5篇。1980—2005年是緩慢發(fā)展階段,總體呈現波動上升趨勢,中外發(fā)文量明顯增加。此階段內,中文年均發(fā)文量為138篇,平均每年比上年增長6篇;外文年均發(fā)文量為41篇,平均每年比上年增長2篇。2006—2020年是快速發(fā)展階段,中外發(fā)文量快速增加,并在2019年到達峰值。此階段內,中文年均發(fā)文量為406篇,平均每年比上年增長11篇;外文年均發(fā)文量為91篇,平均每年比上年增長2篇。可見,中外獼猴桃研究的整體增長趨勢大致相同,都經歷了由起步到緩慢增長再到快速增長的階段。雖然國內獼猴桃研究起步晚于國外,但增長速度顯著快于國外研究,尤其是在第三階段,國內發(fā)文量以年均21%的速度爆發(fā)式增長,至2020年,國內對獼猴桃相關研究文獻達559篇,是國外的5.2倍。

四川獼猴桃采摘
學科分布特征

圖2顯示國內外獼猴桃論文的學科分類,對比可知:中外獼猴桃研究所屬學科具有較高的相似性,前3大學科都集中在果樹/園藝學、食品科學、植物保護/植物學領域。其他相同或相近的學科還有生物學和化學。同時,國內外都注重對獼猴桃的藥用保健功效、營養(yǎng)價值等方面的開發(fā)研究,例如國內學科分類中的中藥與方劑、公共衛(wèi)生與預防醫(yī)學,以及國外的營養(yǎng)學。與國內過半研究集中在果樹學科相比,國外研究的學科更加分散,并呈現跨學科、多學科交叉融合的態(tài)勢,說明國外研究更加注重發(fā)揮多學科優(yōu)勢,對獼猴桃跨學科、多學科的交叉融合探索研究更加廣泛。

四川獼猴桃采摘
研究機構對比

圖3是國內獼猴桃論文發(fā)文機構的共現網絡圖譜,共有506個機構,99次機構間的合作,結合表2可知國內研究機構的主要特征:從機構類型看,科研院所及各類技術試驗站等公益性研究機構占43%,高校類占31%,政府類占10%,企業(yè)類占2.5%,說明國內獼猴桃研究機構以科研單位和高校為主,企業(yè)的參與度較低。從網絡整體形態(tài)看,網絡結構較為松散,沒有形成明顯的核心結構,說明全國范圍內的獼猴桃研究機構相對分散,各機構之間開展聯(lián)合研究的次數較少,尚未形成緊密的研究合作關系。但在整體松散網絡中存在著地域小規(guī)模聚集的特征,形成了以陜西、四川、貴州等具有地域聚集特征的子群,說明現有機構間合作多局限在省區(qū)范圍內,跨地域之間的聯(lián)合研究開展較少。從機構空間分布看,國內發(fā)文量最多的前5大機構(表2)全部分布在陜西省,集中度較高。究其原因,一個可能的解釋是陜西省是全國乃至全球最大的獼猴桃產地。據陜西省農業(yè)農村廳統(tǒng)計,陜西省獼猴桃種植面積超6.7萬hm2,形成世界上最大的獼猴桃集中連片產區(qū),年產量達140萬t,占世界的1/3。

四川獼猴桃采摘

圖4是國外獼猴桃研究機構的共現網絡圖譜,共有189個機構,189次機構間的合作。與國內相比,國外機構共現網絡呈現3大特征:網絡結構更加緊密,機構間合作研究更加頻繁,初步形成了以新西蘭植物與食品研究所(New Zealand Inst Plant & Food Res Ltd)、新西蘭的奧克蘭大學(Univ Auckland)、新西蘭園藝與食品研究所(Hort & Food Res Inst New Zealand Ltd)、新西蘭的梅西大學(Massey Univ)、意大利的博洛尼亞大學(Univ Bologna)等機構為代表的核心網絡,這些機構主導和引領了國外獼猴桃研究的開展。其中,新西蘭植物與食品研究所、奧克蘭大學和博洛尼亞大學節(jié)點外圍包裹有紫色圓圈,代表這3個節(jié)點具有較大的中介中心度,說明這些機構發(fā)揮了連接其他機構共同開展研究的“橋梁”作用。機構類型更加豐富,企業(yè)的參與度更高、更加活躍,反映出國外獼猴桃科研與商業(yè)的結合程度更高。例如,新西蘭植物與食品研究所和新西蘭園藝與食品研究所,雖然是科研性質的機構,但都以有限公司的模式運營,有效促進了新品種、新技術和新食品等技術成果轉化為最終產品。從空間分布看(表2),國外獼猴桃研究的主要機構集中在新西蘭和意大利,新西蘭和意大利同時也是世界第二和第三大獼猴桃生產國。

四川獼猴桃采摘

中外獼猴桃研究熱點

與前沿的演進比較

關鍵詞是對文獻研究重點的概括,同一關鍵詞在不同論文中高頻次出現,反映該關鍵詞涉及領域是受學者關注較多的研究熱點。關鍵詞突現體現在一定時間段內某個關鍵詞出現頻率的激增,說明該關鍵詞在這段時期的研究中異?;钴S,成為研究的前沿話題,通過對高頻共現關鍵詞聚類和對不同時期關鍵詞突現情況的梳理,可以體現研究重點領域,以及研究前沿的演進歷程。

國內研究熱點演進

圖5是國內獼猴桃論文關鍵詞聚類圖譜,包含360個關鍵詞及其9個聚類集群(編號#0~#8),這些集群的平均輪廓值為0.85,說明具備較好的內部一致性,能夠在較高程度上反映國內獼猴桃研究的熱點領域。觀察發(fā)現,國內獼猴桃研究熱點集中在3大領域:一是種植技術,重點關注病害防治與高效種植技術(#0結果母枝、#1獼猴桃、#5栽培技術);二是品種與產業(yè),重點關注優(yōu)良品種的生長特性及其產業(yè)化生產技術(#2垂直分布、#3獼猴桃產業(yè)、#4中華獼猴桃);三是加工技術,重點關注獼猴桃功能成分及其開發(fā)利用(#6獼猴桃酒、#7肝損傷、#8α-亞麻酸)。

從圖5的橫軸來看,9大集群的起始與持續(xù)期間存在差異,表明研究熱點隨時間發(fā)生變化。其中,#0結果母枝、#1獼猴桃、#5栽培技術這3個集群形成于1975—1980年,歷經40余年至今依然活躍,說明種植技術一直都是國內研究的熱點。相比之下,其他集群持續(xù)時間更短,說明這些領域只在某個固定時間段內被大規(guī)模集中性研究,隨著集群持續(xù)時間終止,該領域不再是學界關注的熱點問題。#8α-亞麻酸的聚類規(guī)模最小,持續(xù)時間也最短,說明獼猴桃保健價值僅在小范圍短時期內成為研究熱點。

四川獼猴桃采摘

圖5 1957—2020年CNKI獼猴桃研究論文的關鍵詞聚類時間線圖

國外研究熱點演進

圖6是以時間線形式呈現的國外獼猴桃研究論文關鍵詞聚類圖譜,包含273個共現關鍵詞,通過聚類得到編號#0~#9的10個集群,這些集群的平均輪廓值為0.83,能夠較好地反映國外研究的關注熱點。觀察發(fā)現,國外獼猴桃研究熱點主要集中在以下領域:生物學特性及過敏性等基礎研究(#0 photosynthetic carbon-dioxide uptake,#3 kiwi fruit,#9 solid media);繁育、增產及病害防治等種植技術研究(#4 fruit development,#5 kiwifruit pollen,#6 deliciosa plant,#7 fruit production,#8 stigmatic receptivity);產后果實品質檢測、貯藏、產品開發(fā)等加工技術研究(#1 kiwifruit pulp、#2 hot air)。

從圖6的橫軸來看,除#9 solid media由于規(guī)模太小沒有形成明顯的起始時間外,其余集群都形成于20世紀90年代初。其中,集群#3 kiwi fruit作為研究熱點的持續(xù)時間最長,從1991年形成,至2020年仍然保持高度活躍,該集群主要體現國外學者對獼猴桃過敏源及致敏性的相關研究,集群內的主要關鍵詞有“kiwi fruit;kiwifruit allergy;allergenic potency;different clinical symptom;potential cross-reactive allergen”等。可見,獼猴桃種植與加工技術都是國內外研究的熱點,但國內還傾向對產業(yè)發(fā)展、功能價值開發(fā)等的應用研究領域的關注,而國外還側重對生物學特性、過敏性等基礎研究領域的關注。

圖片
圖6 1927—2020年WOS獼猴桃研究論文的關鍵詞聚類時間線圖

中外研究前沿演進比較

圖7和圖8分別是國內和國外獼猴桃研究論文的突現關鍵詞圖譜,對比發(fā)現如下特征。

圖8 1927—2020年WOS獼猴桃研究論文的前25大突現關鍵詞

(1)國內獼猴桃研究前沿發(fā)展全過程始終貫穿了對品種資源的關注。這體現在與此相關的突現關鍵詞數量多、突現強度大、突現時間長。例如,“中華獼猴桃”這一關鍵詞的突現形成于1978年,結束于1996年,突現強度高達141.37,說明這8年中,該關鍵詞一直是國內獼猴桃研究的重要前沿話題。其他與品種資源相關的突現關鍵詞還有“獼猴桃資源”“海沃德”“獼猴桃屬植物”“優(yōu)良品種”“美味獼猴桃”“優(yōu)良新品種”等。事實上,自1978年第1次全國獼猴桃科研協(xié)作會召開,開啟全國范圍內對獼猴桃種質資源的系統(tǒng)性收集、鑒定與綜合利用以來,國內學者從未停止對獼猴桃種質資源的發(fā)掘及優(yōu)良品種的選育工作。早期,我國獼猴桃種植品種以從新西蘭引進的海沃德和布魯諾為主,后來通過國內野生資源普查選育出金農1號、廬山香、金桃等一批中華獼猴桃品種和秦美、金魁等一批美味獼猴桃品種。此后,又通過雜交、芽變、誘變等方法選育出紅陽、金艷、徐香等一系列紅、黃、綠肉獼猴桃,以及其他軟棗獼猴桃毛花獼猴桃品種。

(2)國內獼猴桃研究論文關鍵詞突現情況集中在1978—1997年,研究前沿領域經歷了從關注繁育與栽培技術,向關注采后貯藏與加工技術轉變的過程。20世紀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的前沿研究主要以繁育栽培和促進產量為目標,代表性的突現關鍵詞有“愈傷組織”“硬枝扦插”“雌雄株”“人工栽培”“桃生產”等。20世紀80年代末至90年代末,“可溶性固形物”“氣調貯藏”“獼猴桃果汁”“乙烯”等果實發(fā)育及貯藏加工技術成為國內學者重點關注的前沿問題,主要以提升采后貯藏效率和加工品質為目標。

(3)國外獼猴桃研究前沿領域的演變體現為從關注產量,向關注果實品質的轉變。20世紀90年代初的早期階段,“nitrogen”“root”“photosynthesis”“l(fā)eave”“yield”等關注獼猴桃根系發(fā)育、光合作用等相關促進植物生長與促進產量等相關問題是國外學者關注的前沿問題。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至今,國外研究更多傾向于關注果實發(fā)育及其營養(yǎng)價值等內在品質領域,代表性關鍵詞有“cytokinin”“food allergy”“cell wall”“protein”“extract”“enzyme”“vitamin C”等?!皏itamin C”是目前國外獼猴桃研究關注最多的前沿問題,該詞從2009年爆發(fā)式涌現至今仍保持高度活躍,說明國外學者對該詞領域的高度關注和集中研究。

四川獼猴桃采摘

結論與建議

圖片
本文首次對CNKI和WOS核心數據庫有記錄以來至2020年題目包含“獼猴桃”的全部論文進行系統(tǒng)梳理及可視化分析,研究發(fā)現:

(1)我國是獼猴桃研究論文數量最多的國家,數量是國外的5倍,且發(fā)文量保持快速增長,其他發(fā)文量較多的國家有新西蘭和意大利等。中外獼猴桃研究的學科分布具有較高相似性,前3大學科都集中在果樹及園藝學、食品科學、植物保護及植物學領域,但國內研究的學科集中度更高,國外的學科更加分散并呈現跨學科、多學科交叉融合的趨勢。

(2)國內獼猴桃研究機構類型以高校和科研機構為主,企業(yè)的參與度較低,國內沒有形成緊密的機構間合作網絡,而是呈現以陜西、四川、貴州等省級地域內小規(guī)模合作研究的特征。國外獼猴桃研究初步形成了以新西蘭植物與食品研究所等為代表的機構間合作的核心網絡,機構間合作更加緊密,合作機構類型更加豐富,企業(yè)的參與程度更高。

(3)國內獼猴桃研究關注的熱點主要集中在種植技術、產業(yè)發(fā)展、精深加工及藥用保健價值開發(fā)這3大領域,其中,栽培及病蟲害防治技術作為獼猴桃研究的熱點貫穿了20世紀70年代末以來至今研究的全過程。國外獼猴桃研究關注的熱點主要集中在生物學特性及過敏性等基礎研究、種植技術、果實品質檢測與貯藏加工技術等領域,其中,對過敏源和致敏性的關注時間最長,至今仍是國外學者研究的熱點。

(4)國內獼猴桃研究長期關注資源與品種問題,研究前沿從關注繁育與栽培等生產技術,向采后貯藏與加工技術轉變。國外獼猴桃研究前沿從關注產量向關注果實品質演變,“vitamin C”是目前國外獼猴桃研究關注最多的前沿問題。

對照國外獼猴桃研究的現狀特征及演進趨勢,國內研究存在如下借鑒之處:注重與其他學科發(fā)展相結合,尤其是與生物技術、應用化學等學科的結合,探索獼猴桃的多學科、跨學科交叉融合研究,進一步擴展獼猴桃的研究與應用領域;加強機構間的研究合作,促進跨機構、跨地域的科研合作,提高企業(yè)參與研究的積極性與活躍度;加大學術研討與交流力度,促進獼猴桃研究者對當前研究中的重要問題、關鍵難題、先進技術等達成共識,形成聯(lián)合研究、集中研究,共同攻克前沿技術難關。

圖片

聲 明:本文摘編自《中國果樹》2021年第12期“基于知識圖譜的中外獼猴桃研究特征與演進比較”(丁仁展,李坤明,蘇俊,陳霞,李忻蔚)。歡迎個人轉發(fā)分享,其他任何媒體和網站如需轉載,須在正文前注明來源:中國果樹。

weinxin
我的微信
微信掃一掃